“Daylighting” 除了直譯為「採光」之外的另類意涵,係指將因工業革命和都市化後,被地下化、人工化的的河流重新開挖,讓河流得以重現。在本展中,「採光」作為挖掘歷史與記憶的隱喻,挖掘的對象是落於主流史觀之外,乘載著微觀、日常,或是關於他者的支流。
展出的藝術家同樣具有雕塑的學習背景,卻分別採用繪畫、雕刻與纖維創作的相異方法,將撿拾的幽微殘片在不同時空維度間往復、轉化,堆砌出由材質與記憶交織的場域。其中有地緣政治的越界,有重組虛實的意圖,也有對現行系統的批判質疑,而看似平滑的表面背後,帶有個人想像的、非知識生產性的伏流湧現,或匯聚、或擴張地使固態的邊界模糊,從而溢出一種浪漫主義般的獨特史詩感。
雕塑背景出身的朱莉安・萊茲奇,長年來以素描為主要創作型態,作品兼具精準的科學觀察與游移的詩意想像,如鐘擺一般探索介於研究、敘事形式與物件等種種關於「之間」的空間。此次展出的〈Close Up〉系列為藝術家進行長達十多年來的歷史織品結構研究的進行式,針對德國Magdeburg博物館收藏的埃及近古織品碎片展開繁複的考究,並以檔案、出版與展覽陳列等傳遞媒介中的圖像作為描繪主體,從中揭露文化遺跡的幽微暗面。〈Rosettes and Trees of Life〉系列則是受到科學家的合作對話啟發,將十九世紀的刺繡樣本圖騰與人類脊椎骨的生長樣態對照,猶如理性研究與懷舊生活的相接,在空間中燦爛繽紛地蔓生。
邱承宏的創作多以裝置、雕塑的方式呈現,如同考古探險般,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將之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此次展出回應畫廊二樓展間的全新系列〈採光〉,發想自散落台灣各處的舊時軍事碉堡,將碉堡望出的窗景及植物的影子雕鑿在由混凝土及礦物製成的面板。而在〈花架〉中,滋長中的活體植物揉合歷史邊緣拖曳出的陰影,重組了另一種感知意識及時間、地點之間的聯繫,亦顯露出藝術家在面對充滿災難及極端變化的時代,藉由作品的形式與空間佈局,重新梳理原本對立的邊界的企圖。
康雅筑的藝術研究以紡織文化史和當代社會行為表象為基礎,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相異與連結,並從材料本身的歷史意涵出發,探討現代性如何影響傳統、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展出作品包含繪畫、雕塑與裝置,呈現於芬蘭、挪威、印度與台灣的探查之旅的採集成果,各式的纖維材料作為織物歷史與當代生活樣態的雙引線,探討人類生存與自然界緊密相連又彼此衝突的關係。在此,編織作為一種雜揉記憶與想像、過去與未來的結構創造,透過身體的勞動將時間編輯成空間,除呈現其中的穿越、擴張、缺空,更有修補、修復的積極意涵—誠如藝術家所言,編織是為了消除邊界,建立連結並鼓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