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 作品不是因完成,是工作短暫停頓或休息

2025.02.22 - 2025.03.29

藝術家 | 葉竹盛 
策展人 | 郭昭蘭

2024年中秋節前夕,葉竹盛匆匆離世。這個展覽不僅向這位一生投注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與他的藝術致敬,也嘗試為閱讀葉竹盛與他的藝術,勾勒幾條可供經驗的路徑。

葉竹盛,1946年出生於高雄,1977年自西班牙馬德里最高藝術學院(馬德里大學)畢業。1984年葉竹盛參加林壽宇主導的春之藝廊「異度空間」展覽,以具視覺穿透性的鐵絲網轉換兒時記憶中窗戶紗網的視覺中介性,在具量體的展覽空間中,調動觀眾身體與視覺的感知。1986年,在台南文化中心成立的背景下,葉竹盛與黃宏德、林鴻文等台南與高雄為基地的藝術家成立「南台灣新風格畫會」,以「南台灣新風格展」、「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展覽推動有自覺、反思性的藝術創作。在躁動不安的1980年代,葉竹盛在資訊擴張、人類中心地位逐漸動搖的自省年代中,追尋著一條從客觀知識與權力解放出來的藝術創作之路。

相較於同時期的藝術家,葉竹盛並非以外在世界的具象風景為始,也不強調可辨識的個人形式風格; 當身邊的藝術家藉著可指認的行動,想要以身體的力動(dynamic)固持下來對土地的情感時,葉竹盛力圖保護藝術家與繪畫、藝術家與材質之間的活性。如此,作品表面形式的完成感,便不會反過來支配畫家的繪圖意圖與行動。

自從1983年在高雄「朝雅畫廊」第一次個展以來,葉竹盛的創作激發了許多藝評撰寫專論、創意書寫、詩文與評論。從1980年代至今,這些因著藝術家的創作行為而啓發的藝術書寫,有的爭辯著藝術的優先性究竟應該建立在土地認同或是個人認同,有的將藝術家的多層次的創作架構層層撥開,也有執著將其繪畫創作全面視為抽象藝術主導性案例的史觀定位者,他們各自在藝術家物我搏鬥的過程中,發現主導性的藝術課題。這個藝術家與藝術評論所交匯的軌跡,不僅映射了藝術所處的社會與政治變遷過程中晃動的痕跡,也說明了這位早在1980年代便提出「秩序與非秩序」、「結構、解構、再構」的藝術家,如何在台灣當代藝術的生態裡,為其熱切的觀察者,攪動飢渴的心志投影。

「 作品不是因完成,是工作短暫停頓或休息」是葉竹盛1986年描述藝術創作的一句話。本次展覽思索著如何恢復葉竹盛將繪畫的表面視為自我與自然萬象、抽象與物象的辯證平台,以及藝術家如何參與其中的課題。展覽將開幕設計成從葉竹盛在石頭厝的工作室到畫廊展場的連續動線。

〇. 石頭厝 — 開幕表演

2015年後葉竹盛除了少數的紙上速寫之外,多數作品都在石頭厝工作室完成。同名開幕表演「石頭厝」中,回到葉竹盛工作室,在將藝術家留給我們的印跡固持下來(monumentalize)之前,通過表演提供的活性(performativity),重新體驗藝術家的空間與創作思維。

「石頭厝」把葉竹盛的工作室,當作甦醒繪畫(tableaux viviant)的場景,重新朗讀他的創作理念中將藝術家的自我置身廣袤自然場景、社會場景、生態場景的創作態度。

 

一. 前廳

本事藝術的接待空間,是為展覽的「前廳」。前廳是進入劇場前的等候室,也是建築物的轉折空間。在這裡,觀眾脫掉大衣、放下行李,默認他們接下來將遵守劇場的協議,靜坐守候、或者投身參與,這個空間也暗示劇場得以對觀眾的身體經驗進行操作的空間。

「前廳」從葉竹盛本人與評論家的藝術書寫文章中擷取大量引句,並進行視覺化的處理,嘗試邀請觀眾重新體驗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書寫與展覽之間的開放關係。

 

二. 鑿壁偷光 — 檔案室

2012年的工作室大火,葉竹盛倉皇從火災現場逃離,許多葉竹盛早期的作品在意外之中付之一炬。2012年因此成了葉竹盛個人檔案的分水嶺。「鑿壁偷光」收集僅存的早期個人檔案、手稿、速寫、紙上繪畫、工作室照片,並將藝術家較不為人知的早期立體作品還原輸出。經歷2012年的大火,葉竹盛深感生命無常,甚至萌生逃避一切的想法。葉竹盛的太太林美秀女士,曾經嘗試為葉竹盛以手繪圖示建檔,嫻熟的手繪技藝,透露同為藝術家的身份。

 

三. 紀念碑性與活性互換 — 展廳1

展示葉竹盛的作品,牽涉到雙重的再現課題:藝術家的創作行為之於他的繪畫,以及臨時性的展覽之於藝術家; 兩種再現,一樣可遇而不可求。「紀念碑性與活性互換」鼓勵觀眾,在被顏料固持下來的藝術家筆跡,與葉竹盛曾經揮灑實驗的創作思維中間,來回穿梭:將可把握的事物當作物質化了的臨時紀念碑,又無需放棄觀者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的即興與迭代,藉此回應葉竹盛所提出的創作理念「秩序/非秩序」、「虛與實」、與「結構、解構、再構」。

如此一來,物質化了的圖像,就像葉竹盛在1986年所說的──「作品不是因完成,是工作短暫停頓或休息」──將不會在此被窮盡和完結。

 

四. 繪畫的承諾 — 展廳2

與其將葉竹盛的藝術簡化為抽象繪畫,不如退一步看藝術家持續與存在搏鬥中的物我關係、開拓其中各種各樣未知的可能。要像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簽名式風格那樣,給葉竹盛貼上可辨識風格的努力註定無功而返; 具象或抽象、物或我、形上或物性,葉竹盛不斷辯證、超越中的創作軌跡似在回答:繪畫承諾我們的是什麼。

這不是繪畫純粹論的產物;因為不純粹,才給予了承諾。

 

五.「縱橫詩學」(Transversal Poetics) 工作坊
工作坊日期:2025.03.22(六) 下午3:00-5:00 

由「引用吧」設計的縱橫詩學工作坊,受到「縱橫後人文學科」(Transversal Posthumanities)概念,與澳洲女性主義環境人文讀書會團體對此概念的延伸創造「縱橫詩學」的啟發。工作坊將以葉竹盛圍繞在即興、遊戲、不可預期性等概念的未完成討論作為線索,取材展覽中的自述、評論、報導、創意書寫等種種文字,透過撿拾、拼湊、援引歷史書寫的交織過程,讓集體性的創造在當下顯現。期待對葉竹盛的創作與世界觀提出更開闊更積極的回應,讓對話與探索繼續。

正如生命的源頭與待發生的機遇、正如如此不同的每個個體與每個字句,永遠是相互依賴與關聯。當我們面對秩序與非秩序、已知與未知、親密與陌生之間的半透明模糊地帶,那將是詩與真正的「當下」發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