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BOUR 煉身史

「煉身史」的展出藝術家各自以硫磺、珊瑚與蔗糖三個與台灣歷史發展密切相連的物質切入,挖掘藏於平地、山海之間綿延的自然地景皺褶之下,與產業資源分配相互交織的文化記憶。

此展探勘的地景始於台灣,卻也溯源擴散出暴力、征戰、殖民的軌跡,以及台灣與各國的地緣角力,直至今日生活的種種利益與身心價值的選擇,都脫不出全球化的影響。而藝術家將越趨隱而不顯的利益/價值暗流,以及越趨深密的身體/社會滲透扣連,或以肉身運動、或以感官過渡的方式將之顯影:勞動的(被制約、剝削、教化的)身體如何堆砌出當代的生活地景? 今日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又如何形塑每一個個體?

當源於自然的寶藏在煉金過程的形變與轉化,持續牽引著人類將之推往分裂、脆弱與對立的生命政治情境,藝術家作為知識份子,關照勞動歷史的思考切入與實踐,或許就是試圖在動態拉扯的過程中找到錨定點,用想像 (或是勞作) 反轉生活。

林怡君 LIN Yi-Chun

(b.1990)

說故事的方法更像是林怡君的主要材料,擅長以敏銳的心理感知與身體量測,重塑日常生活邏輯,打開想像與現實的交界,探索身份的流動性、現代系統的片刻與記憶生產的過程。在不斷摸索事物與敘事隱含的潛在話語、以及被此些話語結構所排除的事物之際,有時卻也創造出懸浮與混亂的成果。

此次的⽂本健⾝,以台灣的採硫磺史為題,從現有的歷史文本中挖掘個人的身體感。
林怡君,燃燒的石頭:熱檔案,2021,單頻道影像,6分36秒
燃燒的石頭:熱檔案 (局部)
林怡君LIN Yi-Chun
燃燒的石頭:熱檔案
Burning Stone: Hot Archives

2021
單頻道影像
Single channel video

6分36秒

《燃燒的⽯頭》以硫磺⽯的古英⽂命名,暗喻那些藏在故事當中, 缺乏的理解與書寫。那些尚未成為⾓⾊的⾓⾊們,緩緩挪移⾝體、暗地燃燒、⾏動,對於地⽅的失憶,將成為創造新記憶的打火⽯,通過更新聆聽、看、唱、嗅、觸摸、扮演、調製、想像⋯⋯,移動歷史(過去,集體的過去)之於個⼈間的關係,對在場⾝體的開放,延展集體的⾝體想像,共同推演其中主體的⾝體經驗,最終解放既定歷史觀點與事物現有的狀態,迸出些許火花。

燃燒的石頭 (細部)3
林怡君LIN Yi-Chun
燃燒的石頭
Burning Stone

2021
硫磺粉、鉛筆繪製於紙張、輕黏土、硫化物現成物(橡膠皮、輪胎、落水皮、發泡線等)、
生膠皮、鐵絲、電線、電腦刺繡於毛巾、數位輸出、現場演出、砂、培養土、石膏、筆筒樹皮(拾得物)、
高密度海綿、聲音
Sulfur powder, pencil on paper, light clay, ready-made sulfide (rubber skin, tires, sealing strip, foam thread, etc.),
raw rubber, iron wire, wire, computer embroidery on towel, digital print, live performance,sand , cultivate soi, plaster,
copel bark(found object) , high-density sponge, sound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燃燒的石頭》以空間裝置暨現場演出的方式,透過身體及視角反轉重新回憶北台灣硫磺採集的歷史。我爬梳淡新檔案、《裨海記遊》、《熱蘭遮城日誌》等檔案文本中所呈現的官方視角、英雄式遊歷與採硫過程及足跡進行並置,召喚遺落在大歷史中的個人身體感,探討『歷史敘事』如何透過『詮釋』以及『書寫視角的框景』下,使多樣面貌的個體記憶在歷史文本中消失,進一步思考個人身體與治理之邊界。

——林怡君

林怡君LIN Yi-Chun
燃燒的石頭:硫化物 01
Burning Stones: Sulfide 01

2021
落水皮、彈力繩、電線、鐵絲、不鏽鋼、硫化橡膠
Sealing strip, wire, elastic rope, iron wire, stainless steel, vulcanized rubber sheet and pedestal

22x25x127cm
林怡君LIN Yi-Chun
燃燒的石頭:硫化物 02
Burning Stones: Sulfide 02

2021
落水皮、彈力繩、電線、鐵絲、不鏽鋼、硫化橡膠
Sealing strip, wire, elastic rope, iron wire, stainless steel, vulcanized rubber sheet and pedestal

30x20x127cm

張致中 CHANG Chih-Chung

(b.1986)

張致中的創作關注於船舶、島嶼、海洋與港埠等快速變遷的環境,透過文本性與空間性的踏查、採集、交織與重構過程,探索人、文明與自然間相互形塑的普世經驗,以及隱含其中的張力及灰色地帶。其作品時常環繞著敘事文本的核心,並以敏銳的工藝手法嵌合多元形式與媒材,涵蓋數位影像、空間裝置、攝影、繪畫、文件檔案與現地製作、工作坊等。曾為台北替代藝術空間水谷藝術之共同創辦人,也積極關注當前台灣海事文化於公共教育與知識體系現況的探問。

珊瑚洲(局部)1
南海諸島之中的東沙群島古稱「珊瑚洲」,自古以來便因珊瑚群礁與海事活動而散見於各時期之地誌與文獻,然而也因位處海域樞紐,其定義與名號數度更迭與模糊,從「石星石塘」、「月牙島」、「西澤島」到「東沙島」與「Pratas Island」。直至今日,南海依舊是東南亞民族主義與天然資源駁火的外交紅海,作為今日台灣直轄市高雄遙遠而疏離的代管區界,軍事部署、自然生態、文史陳跡,都在在印證了在這片開放而流動漂移的疆域之上、人的理念與利益始終曖昧牽扯的現實。
張致中 CHANG Chih-Chung
珊瑚洲
The Coral Island

2021
漁網、海廢纜繩、硓𥑮石、金屬結構、現成物、雷射水平儀、印刷品裱鋁框、LED燈源
Fishing net, ocean debris (hauling lines), coral stones, metal equipment, ready-mades, laser level, framed printed documents, LED light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以珊瑚——從濱海古厝拆除而得的硓𥑮石,因緣際會取得、擱淺高雄外海的中國貨輪海圖,以及海廢繩索等現成物素材,我企圖以「力學」貫串作品的概念指涉與現地實踐,解構與拼接海事現場的勞動場景與文史檔案;並透過懸吊、牽引、糾纏、曳引等負重與技術操演,撐開一面浮空的、物質化的「珊瑚洲」海床地貌,並邀請觀者如健體鍛鍊一般地在地心引力與肉身膂力的互動僵持間、感受珊瑚礁岩在海陸生死交界上被不斷疊壘的符號、以及人的意識與行為何以錨定這座島礁在大陸史觀邊棚上懸而未定的濱線。

——張致中

張致中 CHANG Chih-Chung
硓𥑮石1
The Coral Stone 1

2021
繩索(海廢)、金屬結構、硓𥑮石(珊瑚)
Hauling lines (ocean debris), metal equipment, coral stones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張致中 CHANG Chih-Chung
硓𥑮石2
The Coral Stone 2

2021
繩索(海廢)、金屬結構、硓𥑮石(珊瑚)
Hauling lines (ocean debris), metal equipment, coral stones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張致中 CHANG Chih-Chung
高雄島
Xinbei Island

2016
氰版紙本、鋁框
Cyanotype on paper, aluminum frame (monoprint)

115x65cm
張致中 CHANG Chih-Chung
新北島
Xinbei Island

2016
氰版紙本、鋁框
Cyanotype on paper, aluminum frame (monoprint)

90x65cm

羅懿君 LO Yi-Chun

(b.1985)

作品以自然媒材為創作素材,關注臺灣經濟作物的歷史脈絡,自2013年迄今,陸續採擷香蕉皮、菸草、甘蔗渣為媒材,創作出不同形式的物件與空間裝置,探索臺灣自海權時代以來,作為串連東亞與世界經濟鎖鏈中的重要的節點,同時也思考全球化的世界中,物資與移民流動的情形。

我透過「臺北大縱走」App,走訪其中四段縱走路線,從關渡、二子坪、小油坑、風櫃口至內湖大湖公園,以及魚路古道,在橫跨大屯火山地區的北區稜線大縱走路線上,除了透過此App結合實境的遊戲程式獲取虛擬寶物外,更專注於縱走路線上不同的地景樣貌與搜集各地特殊的岩石,如:台北最古老的五指山層-貴子坑山區中富含高嶺土與石英砂岩的粗礪砂岩、硫磺谷內的硫磺石、七星山小油坑步道上的安山岩、碧山巖登山口附近的沉積岩塊與頁岩等等,並將這些岩石重製為攀岩牆上的岩塊和岩點。透過遊戲程式作為導引,使身體感知地形的變化,並透過實境/實地的走訪,考掘地層在不同的時間中堆疊出的特殊地理與人文產業樣貌。

——羅懿君

羅懿君 LO Yi-Chun
地質考掘的極限運動
Climbing in the geological site

2021
砂岩、硫磺、頁岩、安山岩、石膏、單頻道錄像裝置
Sandstone, sulfur, shale, andesite, plaster, single channel video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羅懿君 LO Yi-Chun
碉堡
Blockhouse

2021
硫磺、頁岩、安山岩、石膏
Sulfur, shale, andesite, plaste

78× 21× 22cm

此次的展覽計畫,羅懿君從岩場、甘蔗渣健身物件,魚路古道上交織出漢人、清兵、日人、原住民因硫磺開展出的產業歷史,來探討身體運動,如何從過去的產業勞動,移轉到現代生活中的健身活動與肌力訓練,串連人們在不同空間的身體運動,以及運動背後所觸及的歷史和社會脈絡。藉由在地產業的歷史脈絡與當代社會的文化現象,回應全球化所開啟的生活情境,呈現身體運動和產業歷史在不同時代中的角色定位與價值轉換。

羅懿君,糖蜜、酒精、健身工坊,是什麼使今日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2021,甘蔗渣、菸草、石膏、鐵件、鋼條,142×70×70cm
羅懿君 LO Yi-Chun
糖蜜、酒精、健身工坊,是什麼使今日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健身計畫3)
Molasses, Ethanol, Fitness Workshops,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Lif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Fitness Program-3)

2021
甘蔗渣、菸草、石膏、鐵件、鋼條
Bagasse, tobacco, plaster, iron, steel

142×70×70cm
羅懿君,掘2,2021,黑鐵、木棍、石膏、生漆,31×9×21(H)cm
羅懿君 LO Yi-Chun
掘2
Cuttle-Fish Hoe2

2021
黑鐵、木棍、石膏、生漆
Iron, wooden stick, plaster, lacquer

31×9×21cm
羅懿君,掘3,2021,黑鐵、木棍、石膏、生漆,29×12×16(H)cm
羅懿君 LO Yi-Chun
掘3
Cuttle-Fish Hoe3

2021
黑鐵、木棍、石膏、生漆
Iron, wooden stick, plaster, lacquer

29×12×16cm
羅懿君 LO Yi-Chun
集中的/密集的運動
Intent/Intense Movement

2021
動畫影片、素描紙
Animation, sketch paper

34秒